若說謊者繼續說謊,對於那些堅持相信他的人,我們採取不再去勸說,也不再對造謠抺黑做反擊,那些支持者會不會反而因為是自己發現謊言者在說謊,比較容易接受被騙的事實,並不再故意為反對說謊者的人而反對?
這是一個不確定結果的情況,因為人們的行為和反應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情感、社會環境、價值觀和認知偏見等。然而,有一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情況的可能發展:
1. 反覆曝光效應:當人們多次聽到同一信息,無論真實與否,都容易更加相信它。如果謊言者持續重複謊言,支持者可能會更加堅信這些謊言。
2. 認知失調理論:人們在面對矛盾信息時,通常會產生認知失調,即內心產生不適應。為了減輕或消除這種認知失調的不適應,他們可能會更堅定地相信他們一直以來所支持的謊言者。
3. 社會同質性:人們通常會尋求和自己觀點相似的人來形成社會團體。如果支持者周圍都是相信同一謊言的人,那麼他們更容易被固化在這樣的信念中。
4. 群體效應和集體認同:隨著支持者增加,群體效應和集體認同可能加強,使得更多人盲目相信謊言,並在不知不覺中加劇了謊言的力道。
5. 反對意見的抗拒:有時候,人們會因為抵制反對意見,而更堅定地支持自己原本的觀點。這種現象被稱為「反轉鎖定」。
6. 同情心和保護弱勢:人們通常對弱勢群體表現出同情心,希望保護他們免受傷害。謊言者懂得利用這種同情心,賣慘與裝可憐來吸引支持,讓人們陷入被設計的情境中,而忽略其謊言本身。
然而,也有可能存在一些支持者開始懷疑或接受真相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逐漸受到更多的資訊和不同觀點的影響,或者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明顯感到困惑與痛苦,以致迫切需要尋求更真實的答案。
最終,要改變人們的信念,特別是對謊言者的信念,需要時間和耐心。提供客觀的證據和資訊,鼓勵批判性思維,以及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對話是可能有助於改變觀點的方法。然而,除了某些本來就意圖不良故意為之的人,也要認識到有些人可能仍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無論你怎樣努力去說服他們。堅持本無錯,錯在為何而堅持的為何可能有誤,堅持若有誤,影響局面惡性發展,堅持便有罪,竟是如此重要,是不是該慎重其事了?
相關內容推薦:
Aug 11 Fri 2023 為何"無法"看清顯而易見的謊言?